Kyoto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Asian Studies京都亞洲研究國際聯盟

Chun-Ying WANG 汪純瑩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Inc.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Kyoto University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鳩摩羅什譯 (依《青目》版本)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甲一 標宗】 0. 皈敬頌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甲二 顯義】 【乙一 總觀】 【丙一 觀集無生】 【丁一 觀四門不生】 1.1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丁二 觀四緣不生】 1.2  如諸法自性  不在於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無 1.3  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1.4  果為從緣生  為從非緣生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 1.5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1.6  果先於緣中  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用緣 1.7  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1.8......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December 2, 2018 | Views: 961

《雜寶藏經・卷二・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雜寶藏經:波斯匿王女善光緣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0458a23] 昔波斯匿王有一女,名曰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愍,舉宮愛敬。父語女言:「汝因我力,舉宮愛敬。」女答父言:「我有業力,不因父王。」如是三問,答亦如前。王時瞋忿,今當試汝有自業力、無自業力?約勅左右,於此城中,覓一最下貧窮乞人。時奉王教,尋便推覓,得一窮下,將來詣王。王即以女善光付與窮人。王語女言:「若汝自有業力不假我者,從今以往,事驗可知。」女猶答言:「我有業力。」即共窮人,相將出去。問其夫言:「汝先有父母不?」窮人答言:「我父先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家,都以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乏。......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25, 2018 | Views: 1,049

規則rules、圖式schemata、形相forms與動態motion -- 關於龍樹的實踐

規則rules、圖式schemata、形相forms與動態motion -- 關於龍樹的實踐 上田義文(1977/2002: 74)「這種緣起世界的邏輯不能根據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形式邏輯的同一律是前述客觀存在的邏輯,那是立基於存在的連續觀。包含主體的世界亦即歷史世界,不能完全依據形式邏輯的同一律做一元化的說明....作為這種世界之邏輯的辯證法也含有「發展」的思想,連續貫穿了矛盾對立的深處。在精神辯證法的場合,精神承擔這種連續性;在唯物辯證法的場合,則由物質來承擔這種連續性。......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5, 2018 | Views: 1,335

Re: 略釋《中觀論》緣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何能夠闡釋「無常」? 同學所謂「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是什麼意思呢?明聊「諸行無常」就是明聊「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嗎? 「表示當我們了解萬事萬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的時,又能明白地了解到不要過於執著於這個肉身和萬事萬物,那麼我們便能得到涅盤、超脫之後的寂靜。 」又是什麼意思呢?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7, 2018 | Views: 602

Re: 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輪廓

根據Mohenjo Daro與Harappa的考古成果,印度河流域文明大抵與後來出自於雅利安系統的「吠陀」文明不同,而比較親近於美索布達米亞平原的蘇美文化。雖後來的印度文化並沒有與印度河流域之文明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是容易從文化軌跡上面觀察到,這個曾於此地創立的本土文明與後世的印度文化產生影響(山口益,1999/2006(2010): 1)。 不知道同學「一般認為吠陀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等文化相關」的觀點是出自于何根據? 吠陀自我與梵我一如進而永生的覺性深化,與佛教追求掙脫輪......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1, 2018 | Views: 527

Re: 大乘佛教的方法論(第四組,S04190032,蔡京達)

開悟者可以用語言說「真諦」,而未開悟者必須透過語言聽聞「真諦」並逐漸證知「真相」。這二者所使用的語言是相同的語言還是不同的語言?從物理層面、語言層面與思維概念,以及究竟的四個層面來說,有何或異或同之處呢?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1, 2018 | Views: 499

Re: 大乘佛教的方法論(第四組,S04190032,蔡京達)

上田義文(1977/2002:32)引無著與世親說法,說「大乘的正說是法界(勝義)的流出,亦即從勝義往世俗是連續的...但是,從世俗的言說...往勝義是不連續的。」此說法與開悟者與未開悟者之間溝通的可行性問題,或有相關,請同學參考。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1, 2018 | Views: 487

Re: 佛教阿毗達摩的展開

佛教徒「論」的開展必須以「經」為依歸,以求論典當中的解釋以及哲學開展具有權威性,同學如何評價這樣的態度? 山口益(1999/2006(2010):9)從人種語言與地緣脈絡的關係推測佛教阿毗達磨哲學形式的開展有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同學看法如何呢?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11, 2018 | Views: 497

Re: 第一組報告_佛陀生平與出家動機

佛陀為人,一方面因為感嘆世間無償,充滿苦情,便志於求道,以達正覺。另外一方面,卻能不受自身所處環境限制,不耽溺於種姓制度帶給他自身的既得利益,也不畏懼世間風俗民情頑強的僵固性,能奮而求道。 這兩方面有沒有衝突呢?若有,是如何衝突?若沒有,為何沒有衝突?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2, 2018 | Views: 415

Re: 大乘佛教思想特質一報告後心得分享

同學怎麼理解課文中這一段文字? 上田義文(1977: 13-14): 若以生死為A,涅槃為非A,可表記如下:「生死即涅槃」是「A即非A」;「非生死非涅槃」是「非A非非A」。 「A即非A」同時也是「非A非非A」,反之亦然。因此「A即非A」與「非A非非A」同時成立的關係即是:A成立時,全體成為A,非A變成無,隱沒於A中(A與非A由於無差別義而成為一);非A成立時,全體成為非A,A變成無,隱沒於非A中。 擁有上述邏輯結構的「生死即涅槃」亦即「非生死非涅槃」,就是無分別智的內容,這意味著無分別智一方面是生死與涅槃兩方的絕對否定--無分別智滅除了對生死與涅槃的一切執著,即前引《攝大乘論釋》中的「二著」--......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October 2, 2018 | Views: 494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課程大綱 updaed 0921

中文課名: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英文課名:Introduction to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 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於提供大乘佛教哲學的基本知識與哲學觀點,分別從歷史發展、哲學發展與文獻研讀方面進行。重點在於養成學生對相關哲學議題的敏銳觀察、興趣與熱情,並從中取得能夠回饋於各種生命情境當中源源不斷的鼓舞與支援。 二、課程內涵 (1)歷史發展部分,希望了解大乘佛教思想如何從印度文化脈絡與小乘佛教思想當中發展生成,以及大乘佛教內部分裂為中觀、唯識乃至於後續演變為兩者之間更為複雜的細緻分化,以及它們分別在藏地與漢地的傳遞。...... (more)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GUSTAV | September 9, 2018 | Views: 2,491

FREQUENT REJOINERS

CBSF Admin

Natioinal Chengchi University

OCHIAI Emiko

Kyot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