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oto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Asian Studies京都亞洲研究國際聯盟

Chun-Ying WANG 汪純瑩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Inc.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Kyoto University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

Re: 三法印的問題

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中(2015 II: 191)其實就有說明,三法印相似之觀念早在原始佛教時期各種阿含經典中就散見,依據《法句經》作為標準敘述而列出「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來,這與中譯經典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意義相近。雖然文字敘述多有出入,但是「苦」、「無常」與「無我」三個觀念為關鍵,稱為「諸行三相」,指的是一切萬法之特性,也是原始教義,特別是部派分裂初期上座部義理之樞紐。在此,並不特別被當作「法印」,來作為驗證是否為教法正說之標準。 在阿含經中,佛陀對比丘的教導常常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主題,如《雜阿含經》卷10〈262經〉:「佛般泥洹未久。......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December 29, 2018 | Views: 527

大乘唯識 - 勞思光(2015 II: 209-224)

1. 大乘唯識宗依《解深密經》提出三性論(三自性理論)。 a. 此三性為何?分別為何意? b. 「遣除遍計所執性」與「顯現依他起性」乃為一體兩面,是由未覺轉向覺之關鍵。請問你對此之理解為何? c. 由「三性論」能斷定一切法唯識。請試論之。 2. 依據世親著《百法明門論》與《唯識三十論》,唯識立有「八識」理論。 a. 八識分別為何?各指何義? b. 勞思光(2015 II:216)指出阿賴耶識可分別就「個別主體」與「世界或萬有」兩方面來解說,請試論其意。 c. 末那識之特殊功用與其與阿賴耶識之關聯,乃生死涅槃之關鍵。......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December 15, 2018 | Views: 1,500

十二因緣、大乘中觀 - 勞思光(2015 II: 199-209)

1. 勞思光(2015 II: 202)認為,原始佛教當中十二因緣理論中,以「識與名色」及「有」為理論之樞紐。前者說明經驗界整體之起源,後者說明「個別自我」之形成。試論你對勞先生此看法的理解與評價。 2. 試論《中論》中「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頌文之意旨。 3. 《中論》既依「因緣」而說空,何故又從「破因緣」開始? 4. 「八不中道」中「八不」各為什麼?「八不中道」旨在揭示什麼道理?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December 8, 2018 | Views: 1,406

原始佛教、三法印、四諦 - 勞思光(2015 II: 187-199)

1. 佛教的四聖諦為何?請分別詳細敘述四聖諦的內容,之後再說明四聖諦之間的關聯。 2. 佛教將經驗意義的主體描述為「有情」,即「有感受貪慾」之意,這有別於一般我們將主體描述為「知者」,而是描述為「感受者」;同時,客體又被描述為「被感受者、被欲求者」而非一「被認知者」。這讓佛教對「生命」即「世界」的看法有別於其他哲學傳統。請基於這樣的特點,嘗試論述佛教觀點中的「生命」與「世界」。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November 27, 2018 | Views: 1,432

向秀、郭象 - 勞思光 (2015 II: 178-186)

1. 王弼注《老》,以形上學觀念論有生於無,郭象注《莊》,則以為「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否認有生於無。你怎麼看待此二者的差別? 2. 郭象注《莊》提出「無待」的概念,且在宇宙論意義上與「獨化」相連,在自我境界意義上與「逍遙」相連。請問: a. 「無待」是何意? b. 「獨化」是何意? c. 「逍遙」是何意? 3. 勞思光(2015 II: 181)評價郭象注《莊》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無待而常通」來描述聖人境界,並以列子御風為反例。請問「無待而常通」是什麼意思?列子御風作為反例又是如何作用的呢? 4.......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November 24, 2018 | Views: 1,438

名理:何晏、王弼 - 勞思光(2015 II: 168-178)

1. 何晏曾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王弼與辯,則以為聖人亦「應物」而有哀樂,只不過是「應物而無累於物」。 a. 何晏所謂「聖人無喜怒哀樂」的理由為何? b. 王弼以為聖人有哀樂,唯「應物而無累於物」,王弼的理據又是什麼? c. 你自己的意見為何? 2. 勞思光(2015 II: 174)以為王弼注《老子》,大抵上能掌握老子形上學觀念之「三義」,也就是莊子後學注〈天下篇〉時所稱「建之以常、無、有」也。請問: a. 三義分別為何? b. 你如何理解三義? c. 可否從王弼注中找到王弼環繞三義而立說的例證。......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November 13, 2018 | Views: 1,521

才性、劉劭 - 勞思光(2015 II: 1-6 & 151-168)

1. 勞思光先生所謂魏晉玄學為兩漢時期中國哲學衰落之「副產物」以及魏晉玄學作為此副產物,代表某種「過渡期」,這是什麼意思? a. 經學鼎盛的兩漢時代,哲學發展卻退回「宇宙論中心」之幼稚階段,此時期的哲學特點為何? b. 相較儒道二家于先秦與兩漢發展,勞思光先生如何評價魏晉玄學? c. 面對佛教傳入以及逐漸支配中國哲學的發展,魏晉玄學所代表的價值為何? d. 請評論勞思光先生的「過渡期」觀點。 2. 所謂魏晉玄學從兩漢哲學的宇宙論觀點轉向認識論觀點,這個轉向是什麼意思? 3. 劉劭的才性論在勞思光先生的批判解讀下,被解讀為一種「決定論」,請分別從下列面向說明「決定論」的意義。...... (more)
中國哲學史-魏晉玄學@GUSTAV | November 11, 2018 | Views: 1,178

FREQUENT REJOINERS

CBSF Admin

Natioinal Chengchi University

OCHIAI Emiko

Kyoto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