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oto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Asian Studies京都亞洲研究國際聯盟

Chun-Ying WANG 汪純瑩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Inc.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Kyoto University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

玄奘 - 勞思光 2015 II: 343-353

1. 勞思光(2015 II: 348-350)評論玄奘法相宗《成唯識論》中「阿賴耶識」問題,以為雖然阿賴耶識的「個別性」與「普遍性」都是立論之目標,但確切來說《成論》僅能建立阿賴耶識之「個別性」,「普遍性」之建立僅為「勉強之說」(ibid.: 350)。請問你的看法為何? a. 《成論》中阿賴耶識之「個別性」所指為何?此「個別性」又是怎麼成立的呢? b. 《成論》中阿賴耶識之「普遍性」所指為何?此「普遍性」又是怎麼成立的呢? c. 勞思光為何以為「普遍性」之建立的理據是「勉強之說」?你以為呢? d.......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April 7, 2019 | Views: 847

禪宗 - 勞思光 2015 II: 330-343

1. 自原始佛教至大乘諸宗,皆言「諸法無自性」;禪宗慧能《壇經》卻言「見(自)性成佛」。禪宗所謂「自性」與佛教習用語不同之處為何? 2. 慧能《壇經》言:「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請解釋慧能此番「定慧不二」之立場。 3. 依照慧能《壇經》言:「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請問你怎麼理解此「三無」?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March 30, 2019 | Views: 936

華嚴宗 - 勞思光 2015 II: 314-330

1. 請略述賢首所立華嚴宗之判教系統「五教十宗」: a.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賢首云:「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請分別說明各自之內涵。 b. 雖同為圓教,但「法華」之教與「華嚴」之教在賢首判為「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試論其差別。 c. 賢首復據佛教內部各宗派理論分出十宗,「以理開宗,宗乃有十」,但十宗之中,既無包含「瑜珈唯識」學說,也無包含《法華經》,這種分判問題是否含有哲學意涵,試申論之。 2. 試論華嚴四法界觀。 a.......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March 24, 2019 | Views: 1,001

天臺宗 - 勞思光 2015 II: 298-314

1. 請說明天台宗的「判教」理論: a. 依照佛陀說法階段,將教法經典分作「五時」,請問是哪五時?並略述各時重點。 b. 依照佛陀說法度生的四種「方式」以及四種「內容」的分類,分作「八教」,請分別略述「八教」之內容。 2. 天台宗「一念三千」觀念,一方面強調超越之主體性絕對自由,為凡為聖皆繫一心,體現中國佛教特色之「主體之絕對自由義」。另一方面,強調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萬法皆出自于此超越之主體,也因而萬法之間可相互交融、溝通無礙,由任一法皆可通向其他各法。你是如何理解天台宗「一念三千」的觀念?此主體之絕對自由與萬法之間皆在相互交融的綿密網絡之中,可相互證成,或者相互矛盾呢? 3.......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March 14, 2019 | Views: 966

真諦、攝論宗、《大乘起信論》- 勞思光(2015 II: 278-298)

1. 南北朝時發源於北方「地論宗」依《十地經論》兼取《楞伽經》建立以第八識為真識的唯識學說;在南方真諦傳譯世親無著諸多論著,依真諦所譯《攝大乘論》兼取真諦所譯《決定藏論》「攝論宗」漸蔚風氣,主張設第九識為覺悟動力來源。請分析「地論宗」與「攝論宗」兩派唯識學說對於「真識」看法不同之處在哪裡? 2. 為明確定位真諦「攝論宗」義,勞思光(281-282)列舉四種解釋「真識」的不同理路,包含《地論》、《攝論》、與《地論》相近的《大乘起信論》,以及《成唯識論》。四種哲學立場之中,除《攝論》以另立九識為解決方案之外,《起信論》與《成論》接續《地論》理路進一步解釋只需立有八識而不另立第九即可圓滿。......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March 6, 2019 | Views: 1,049

南朝佛教、慧遠 - 勞思光(2015 II: 263-278)

1.東林慧遠雖受限於其本身哲學敏銳度,無有確立明晰之哲學立場,僅實踐以淨土、禪定等行門並謹守般若思想之分際,但因其多元開放之態度,對於各種哲學立場有明顯造詣學人多所護持,例如於南朝行阿毘曇小乘之教的提婆,以及從說一切有部立場後譯出《華嚴經》之覺賢,成為南朝佛教之中心領袖。請以慧遠之例,申論哲學作為一個人思想工作,以及哲學作為社會活動推進之力,兩個面向之間的關聯。 2.竺道生作為漢傳佛教史上首位以其高度哲學敏銳度創立新學,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真常之教者,其中理論貢獻大抵是將《涅槃經》佛性思想以「佛性即真我」、「法身無色」與「頓悟」三個面向表現。......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March 3, 2019 | Views: 1,045

鳩摩羅什、北方四宗、僧肇 - 勞思光(2015 II: 254-263)

1. 針對道安及北朝六家七宗附會道家思想來理解般若哲學的「格義」之法,勞思光(2015 II: 254)評論道因為「受道家形上學影響,每每從『本體義』看般若空義;主體性既不顯,則何能知『般若』?」你如何理解勞思光此處的見解? 2. 鳩摩羅什主張「有無非中,於實為邊」,其「中」與「邊」之分為何? 3. 鳩摩羅什譯《中論》等講述般若空義諸論,中土佛教思想家始明「無我」之義,以及「法身」非「形軀」亦非「靈魂」的見解。勞思光(2015 II: 255)描述說已往之佛教徒將「個別自我」與「真我」相混,換言之,是不能分辨「經驗主體」與「最高主體」。......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February 23, 2019 | Views: 1,273

大乘真常與北朝佛教 - 勞思光(2015 II: 224-240 & 241-254)

1.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並以羊車、鹿車、牛車等「三乘喻」展示法華經歸三乘為一乘(會三歸一)的要義。請論述: a. 「會三歸一」是什麼意思? b. 請說明「三乘喻」如何展示「三乘歸一乘」的精神。 c. 勞思光(2015 II: 226)評論道:「佛教既以自學為依歸,則最高主體性所在,自必不能再受外在限制;故通過「眾生成佛」之肯定,以顯此最高自由,乃理論之必然結果;故《法華》此義,不能不視為佛教之究竟義。」請以你自己的理解,說明勞思光此處的評論,並申明你對此評論的看法。...... (more)
中國哲學史-隋唐佛學@GUSTAV | February 14, 2019 | Views: 1,055

FREQUENT REJOINERS

CBSF Admin

Natioinal Chengchi University

OCHIAI Emiko

Kyoto University